金融助贷模式还有未来吗?

2022-08-03 16:34 来源:元佑咨询

金融助贷模式还有未来吗?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也迎来高光,作为金融的附属品,金融助贷企业也发展强盛。不过随着疫情的到来,总体经济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对于金融助贷模式有怎么样的风险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引  言

潜在风险在哪里?助贷机构的出路在哪里?

01、助贷兴起的逻辑和潜在风险

最真实的逻辑:借款人和资方的相互需求

助贷模式的主角包括贷款机构和助贷机构,助贷模式之所以流行,唯一的解释便是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双方的难题,契合了双方的需求。

对提供资金的贷款机构尤其是传统持牌贷款机构而言,其痛点在于缺乏场景与数据,服务普惠群体的能力不足。

说到传统持牌机构,大家不要只想到四大行,四大行并不缺场景和数据,也没有强烈意愿与助贷机构合作;相反,地方性小银行、小贷公司、信托机构等机构,因实体经济低迷,传统线下模式受阻,也无力转型线上互联网金融,有着强烈地拓展优质信贷资产的需求。

对于助贷机构而言,其痛点在于资金来源和放贷资质。助贷机构多脱胎于P2P平台或创业性消费分期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互联网获客、大数据风控上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发展壮大后,或缺乏放贷资质,或有放贷资质(如小贷公司)但缺少资金,发展遇到瓶颈。

于是,急于拓展资金的创业机构与急于拓展优质贷款资产的传统持牌贷款机构一拍即合,助贷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基于在贷款不同环节的合作,助贷可以有很多模式。在实践中,以贷款人需投入资源或承担责任的角度,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资金合作,即贷款人仅仅提供资金,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其他环节由助贷机构负责。在这种模式下,贷款产品的品牌通常由助贷机构运营,实际提供资金的贷款人并未进行品牌露出。

由于贷款人不参与实质风控,所以通常不承担风险,由助贷机构通过保证金或回购等方式承担全部风险。这种模式既可以实现贷款资产的快速增长,又不必承担坏账风险,得到中小持牌贷款机构的青睐。

二是资金+品牌合作,即贷款人不仅提供资金,同时也是贷款产品的品牌持有方。除此之外,其他工作由助贷机构完成。

三是风控环节合作,即贷款人参与消费贷款业务全流程,只是在风控环节接入助贷机构的数据或风控模型,以更好地管控贷款风险。

潜在风险在哪里

助贷模式的兴起极大地释放了传统持牌放贷机构的普惠金融潜力,同时又解开了助贷机构自身的资金瓶颈限制和放贷资质限制,充分发挥其在互联网获客、大数据风控等方面的优势,在业务层面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站在风险防控的角度来看,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本身就是风险。

先说第一点,只要是信贷业务,就会有信用风险,会形成不良。在第一种资金合作模式中,贷款人作为出资人不承担风险,但不代表风险不存在,只是由助贷机构承担罢了。问题在于,助贷机构有没有承担信用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业务规模越做越大的情况下。

为应对不良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建立了完备的拨备机制和资本约束机制,助贷机构承担了全部信用风险,在机制上做了什么安排呢?多数情况下,什么都没有。

所以,风险就在那里。

02、助贷机构的出路在哪里?

助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助贷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应该有二:一是获客能力;二是风控能力。两者似乎又总是矛盾的:为了获客,忽略了风控,结果可能违法;为了风控吓跑了客户,还是没出路。

助贷机构可以做的几点努力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个死结。作为助贷服务机构还是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1、风控还是根本,专心做好风控制度,这条路更有利于和谨慎的银行合作。同时利用大数据风控等Fintech金融科技,建立科学的风控模型,提升线上获客能力。

2、细分消费场景和客群定位,与其他的助贷服务机构差异化竞争。

3、选择与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持银行牌照,但是规模较小的银行合作。

需要提醒的是,未来几年,监管的趋势收紧,“金融创新”转向“金融合规”。从互联网上诞生的助贷服务机构,如果一味的沿用互联网人的“流量”思维,想着先获取“流量”再吸引投资,这个思维恐怕要很快撞上“合规”这堵南墙。

03、助贷的本质是“顺势而为”的帮助人

有助于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既有的服务网络和授信逻辑在长尾人群的触达和风险判别上依然存在较大局限,形成普惠金融人群信贷供给“最后一公里”之难。

助贷机构凭借场景、数据、金融科技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缩短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或“半线上”放贷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时间损耗,提高了服务效率,显著降低了时间成本、服务成本、资金周转速度的机会成本等,节省了银行对借款人进行前期贷款资质识别的步骤和成本。

在客群触达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长期未能完善小微群体的触达渠道,助贷机构能够以更立体的角度服务更广泛客户。

完善信贷供给,形成多层次的信贷体系

目前,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受限于风控技术、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做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商业可持续的信贷服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第一次获得贷款。

也就是说,小微企业要熬过了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依然缺乏力度。当然,换一个角度,我国的小微企业信贷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此外,使得资金方的资金可以较为顺畅地流向三农机构、个体工商户,推动就业、提升税收收入、刺激消费,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利用市场化、便利性高和灵活性强等特点,助贷机构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还是产品体验上,均与传统的信贷产品有较大的区别,提升了场景的粘度,使得场景客户提高留存率。

助贷机构不甘心仅仅提供客户导流,更多试图介入信贷评价、风险防范业务,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信贷体系,不仅成为传统信贷体系的有益补充,更促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高质量的信贷体系,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家强调的“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基本一致,提高客户的融资能力。

提高银行类金融机构风控能力,化解金融市场风险

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助贷业务,更好地理解小额贷款业务,无论是开发模型系统,还是运营与风控能力均有所提高。由于小额信贷业务具有高频、高效率等特点,迫使资金方不断提高自身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助贷业务中,金融科技公司推送的客户数据也会在资金方有所累积与沉淀,进而使得资金方有了自主进行小额贷款的数据基础。

例如,中小银行科技、数据、人才等相较大行存在明显差距,风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线上风控能力存在短板。而引入如平安、阳光、人保等头部助贷机构,借助其领先的风控能力,更好帮助中小银行甄别风险,提升服务能力。

也就是说,助贷业务也可以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进入小额贷款业务领域的过渡性业务模式,是帮助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有效工具。

总之,助贷业务符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方向。

元佑自2014年开始聚焦金融服务领域的培训,已累计为超过4000家金融居间企业、50万金融服务行业从业者提供过培训辅导,是中国金融居间行业的辅导及推动者。2016年元佑开启第二个五年计划,专注于推动金融服务行业合规与持续发展,努力提高行业社会价值与从业者职业素养,2017年开始,元佑在全国16个重点城市开拓训练场地,把合规理念带到大江南北,辅导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推动了多个城市的行业交流与进步。

师资严选
行业名师+企业大咖+专家教授
全面赋能
落地
企业咨询+多维体系建设
助企业快速成长
10年
专注企业
管理与技能提升
元佑股份
会员俱乐部会员
共享百万资源
8大保障
为学员
解除后顾之忧
课程内容
结合行业新规
实时更新升级
拒绝空洞理论
贯彻“落地实用”
的教学方式
一对一
专属学习
顾问服务
始终坚持
推动金服行业发展
的使命